close
首頁養雞產業簡介台灣土雞產業發展沿革

  在漢人移居入駐台灣之前,原住民已飼養少數野雞,漢人來台之後,隨之帶來中國大陸雞種,經兩個世紀的飼養繁殖,分散台灣各地,就有不同之膚色及羽毛顏色與體型之區別,凡長期生長在台灣島上各地之雞隻,統稱為本地雞,或簡稱土雞。



  自中國大陸帶來之雞種,有一說是體型較小者係屬溫洲雞,在日據時代,有從日本引進過來亨雞、名古屋雞、洛島紅、三河雞、矮腳雞、橫班蘆花、鬥雞,及光復後自美國引進紐漢西等,因此台灣土雞本身可能混有或多或少以上雞種之血統。



  民國七十年左右,中興大學及畜產試驗所前後到全台各地收集土雞種原,並在校內或所內,利用育種技術進行選育及保種,保存土雞基因庫及推廣種雞。民國八十八年農委會委託世界家禽學會台灣分會之會員教授,調查全台土雞種雞場,歸納近年來台灣土雞種類分別為紅羽(仿)土雞、黑羽小型土雞、竹北(仿)土雞、鬥雞、珍珠雞。



  台灣光復之前,養雞隻數約四百多萬隻,民國五十年之前,台灣雞隻幾乎全數為土雞,五十年以後,引進洋種雞,生長期短,到六十年,白肉雞與土雞數量已旗鼓相當各佔一半,有一段時期白肉雞數量為總量之80﹪,土雞數量顯著的萎縮,土雞數量少,價格貴,市面上需求急,有些腦筋動得快的種雞場,則利用雞種雜交方式,生產體型、羽毛、脛色外觀類似土雞,統稱仿土雞,一時受到市場歡迎;因為是雜交生產外觀與體型變異大,為迎合各地市場的需要,因此雜交雞種係憑雞販及農民之主觀與喜好來生產,其雜交種類有(1)利用進口專用種肉用母系種雞(2)進口褐色蛋母雞(3)進口兼用種母系種雞(4)利用仿土雞母雞等與公系土雞雜交生產仿土(肉用)雞。在民國六十年代十年間,台灣仿土雞盛行,且有五花八門的仿土雞,因為肉質近似土雞,飼養期又從半年縮短至十五週,種雞產蛋數增加,小雞生產快,促成規模化飼養。仿土雞出現十餘年後,市面上的反應是骨大肉粗,於是消費者逐漸趨向骨小肉細的小型仿土雞,農民採用仿土雞回交方式生產小型仿土雞,農民到各仿土雞場選擇自己認為優良的雞群,購回再利用公系土雞施予人工授精或自然繁殖,業界稱為賊仔雞。仿土雞的生產以應市場之需求,農民採用雜交方式,回交方式,甚至輪回返交,所生產之雞群成熟度不整齊,大小不一致,雞群整齊度差,是土雞生產最大缺陷,所幸電宰場近年來已克服了土雞整齊度的問題,以解決土雞電宰及現代化的行銷通路。



  三十年前,台灣土雞繁殖量少,生長期長,當仿土雞出現後,小雞量多,數量大增,可規模化飼養,於是產業於焉形成。仿土雞的出現,反撲市場佔有率,初期最盛行的仿土雞莫過於世紀八十,紅頂市場一時,而後仿土雞走向多樣化後,各據山頭,誰也不服誰,造成民國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,產業無法整合,眼看GATT及後易名為WTO即將到臨,致使產業界及農政學研界的憂慮,經過了十年間的呼籲,土雞終於走向一致化,放棄仿土雞一詞改稱商用台灣土雞,同時以紅羽土雞與黑羽土雞為兩大主流,業界也漸漸藉由組織結成一股力量,致力於土雞現代化的潮流。



  台灣土雞產業化之後,官方統計資料,隨之改變,民國61年農業年報首次將雞的屠宰數量分成白肉雞及本地雞的統計數字,72年又將本地雞分成仿仔雞及本地雞分開統計數字,78年迄今將雞隻統計數字又分成白肉雞及有色雞兩項,從官方雞隻統計分類,即可了解土雞產業在台灣一路走來演化的一斑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台灣土雞產業發展沿革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愚人老爸 的頭像
    愚人老爸

    愚人農場 夢幻雞的部落格

    愚人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