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昨天一席「早就沒有亞洲四小龍」的說法,雖不算是驚人之語,卻很值得我們深思:台灣的國際地位為何?台灣要如何定位?
從政治上來看,國內統獨的爭議,其實正好是台灣在國際關係上的兩大派。
台獨論者,長期有台灣前途未定論的說法,認為台灣在清朝割讓給日本後,就已經是獨立的國際個體;持統一看法者,則認為兩岸是不可分割的主體。
不論何者為真,法理論述為何,其實並不重要。因為,國際關係,看的是實力。
台灣當年沒有大聲喊自己是亞洲四小龍,但國際媒體、國際分析家,都愛用這個名稱冠給台灣,就是因為台灣當時的經濟實力,構得上格。
從人口、土地來看,台灣在四小龍之中的先天條件並不差,但近年來,台灣政府的格局、民眾的自信心,就稍嫌不夠了。
廿一世紀,是經濟掛帥、人民當家作主的年代。
經濟不用說,台灣這幾年在朝向自由化跨大步,或追求國內的小幸福擺盪,一下子要強化製造業,一下子又想發展軟實力,先別說主管政策的官員有多頭馬車,光是政策本身就南轅北轍。
就像有個相聲橋段說的:我們都相信總統會帶我們往前走,但問題是不知道他想帶我們往哪走?
台灣以前有很多世界第一,光碟片、筆記本型電腦、雨傘、鞋…,甚至是新竹科學園區,到現在都還是中國大陸參訪團的第一志願。
但如今:台灣人愛看韓劇多於華劇,但不愛韓國人的強悍;羨慕新加坡的效率但不屑他們的強力統治;喜歡香港的奢華,但認為他們沒做主的能力。
台灣人可以說出很多不愛的、不認同東西,但說不清要什麼?要往哪去。
找到定位,才能努力。
過去台灣民眾以為把領導人選出來,國家方向就有了。現在,我們更應該大聲主張我們要的定位,想達到的國際地位,才能以舉國之力發展。
不管是不是四小龍,台灣都要強化凝聚共識,用台灣最吸引人的生活模式,打造出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園,才是努力的方向。
|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