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摘要:飼料玉米價格連年攀升,現有豬肉市場價格無法反映飼料成本,豬農表示,根本是「邊流目屎邊餵豬」,如果飼料甘藷的成本可以比進口玉米低,又能有差不多的蛋白質成分,豬農也樂觀其成,「可以看要混多少百分比的甘藷進去,成本如果能因此少個幾萬塊也不無小補。」(攝影/馮小非)
進口玉米聲聲漲,本土飼料甘藷可以成為新寵?
美國今年遭逢56年來最大乾旱,飼料玉米價格創下歷史新高,飼料約占豬農70%成本,因此,當供應全球40%飼料玉米的美國今年遭逢旱災,全世界都遭殃,國內養豬業者無奈地說「現在是邊流目屎邊餵豬」。但你知道嗎,以前台灣豬仔吃的可不是外國貨,而是跟台灣人一樣吃在地的甘藷,在國際糧價節節高升之際,很多人開始思考,國產飼料甘藷到底能不能取代進口飼料?
台灣去年進口420萬噸飼料玉米,自產僅3.5萬噸,面對國際作物飆升,提高本土飼料自給率迫在眉睫(圖片取自農委會畜禽產品物價統計月報九月份)
自家的甘藷餵自家豬,傳統農家自給自足
藍色帆布圍成的長方形屋舍裡,成排柵欄一列列隔開走道,柵欄裡上萬隻豬爭先恐後吃著由進口玉米、大豆粉和其他營養配方混成的飼料,這是台灣養豬場常見的景象,但其實這樣的商業化養殖在70年代才蓬勃發展,更早之前,養豬大多是農家副業,70多歲的萬巒居民劉玉輝說:「以前沒有進口玉米時,大家都是用廚餘或番薯隨便餵,反正也沒幾頭豬。」
番薯即是甘藷的俗稱,早期台灣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養豬,曬乾後的甘藷或甘藷葉是當時重要的飼料來源。
劉玉輝家中的豬仔數量從40年代的6隻,到70年代上千隻,見證了養豬從農家副業走向商業化的過程。早期,就跟左鄰右舍一樣,劉玉輝用簡簡單單的土磚和竹子,搭建起6隻豬的小天地,以前的農家社會自給自足,連養豬都不用花太多成本,劉玉輝說,以前除了廚餘,還會把番薯薯葉或是番薯藤煮熟,加一點米糠,對豬來講就是很豐盛的一餐了,所以番薯葉「豬菜」的名聲也就不脛而走了。
除了吃番薯葉,為了保存方便,很多農家會把番薯曬乾做成番薯簽,等到要製成飼料時再粉碎,加上一些豆餅或豆渣補充蛋白質。「以前也不知道什麼營養配方,就隨便餵,慢慢養。」這些「撿菜尾」的豬至少都要養一年以上,往往只有在逢年過節拿來加菜,或要繳註冊費時扛去賣,不知道有多少小孩是靠家中的豬拉拔長大呢。
事實上,台灣的甘藷種植面積在30~50年代間約有23萬公頃,產量達到220萬到340萬公噸,其中大部分都被拿來當成飼料,被農家視為「隨便長」的甘藷和「隨便吃」的豬,充分顯現了傳統農家自給自足的特性(註1)。
吃甘藷的豬肥肉比較多,需要設法突破
隨著60年代美國廉價玉米的開放,加上政府大力推廣商業化養豬,一個豬場動輒上千、上萬隻豬,進口玉米漸漸成為豬的主食,台灣甘藷的產量也從全盛時期300多萬公噸萎縮到每年只剩下20萬公噸。但近年來糧價不斷攀升,今年飼料玉米價格更創下歷史新高,學界和農政單位也漸漸傳出種植飼料甘藷的聲音。
甘藷是耐旱耐貧瘠的作物,加上台灣現在積極推動休耕地活化,確實有種植甘藷的潛力,不過目前國內種植的多是食用甘藷,飼料甘藷的面積幾乎等同零,早期也沒有專門為了飼料種植的甘藷,如何改良出適合的品種可得考驗農改專家的智慧。
劉玉輝以自身經驗表示,用甘藷餵的豬肥肉比較多,飼料玉米則比較多瘦肉,其實差別就在兩者的蛋白質含量。目前飼料玉米的蛋白質含量為7%到9%,但甘藷簽卻只有3.5%,這兩倍的差異攸關豬仔能否賣得好價錢。有豬農反應,飼料玉米吃2.5公斤就有1公斤肉,甘藷可能吃5公斤都長不出1公斤肉,「除非有補貼,或者能提高甘藷的蛋白質,否則用甘藷做飼料對豬農來說誘因不大。」
光吃澱粉豬只會長肥肉,得搭配廚餘吸收蛋白質,才能夠取代進口飼料玉米(攝影/馮小非)。
煮熟甘藷加上廚餘,用來養豬剛剛好
除了提升蛋白質含量,還要確保這些蛋白質可以被吸收。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所長黃英豪表示,豬的體內有蛋白酶,能將蛋白質分解成較小分子的胺基酸,但有些甘藷卻帶有蛋白酶的抑制因子,讓豬無法順利分解,這些蛋白質無法通過腸道絨毛,營養自然進不到豬的體內,簡單來講就是消化不良。
黃英豪說,雖然可以透過加熱方式破壞這些不良因子,但可能不符經濟效益,「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培育出沒有不良因子,又能大量栽種的甘藷品種。」
談了這麼多,核心問題還是不脫「成本」二字,雖然今年進口飼料玉米一度漲到1公斤13.43元,創下六年來新高,但計算甘藷種植、製簽、研發費用,飼料玉米成本還是來得低一些,國內研究甘藷專家賴永昌博士也表示,目前要全面推廣飼料甘藷確實還需要一段時間,所以會先從本來就用廚餘養豬的豬農開始,「因為廚餘本身就有很高的蛋白質,但以前豬農都是混著煮熟的食用甘藷,希望能夠推廣他們改用澱粉含量較高的飼料甘藷。」
賴永昌表示,國內約有15%的豬農是用廚餘養豬,但實際可以省下多少成本還要再進一步評估。
糧價回不去,發展本土飼料是趨勢
飼料約占豬農70%成本,因此,當供應全球40%飼料玉米的美國今年遭逢旱災,全世界都遭殃,加拿大、英國和歐盟已經警告明年豬肉價格會大幅上漲,為了緩解豬農成本,農委會從四月就祭出「免徵進口玉米5%營業稅」,但中型養豬戶業者卻對此政策相當無感,「只是賠五千和賠一萬的差別而已」。
豬農表示,現在市場價格無法反映飼料成本,每個月不要賠就很好了,根本是「邊流目屎邊餵豬」,如果飼料甘藷的成本可以比進口玉米低,又能有差不多的蛋白質成分,豬農也樂觀其成,「可以看要混多少百分比的甘藷進去,成本如果能因此少個幾萬塊也不無小補。」
台灣區飼料工業同業公會顧問林俊臣則認為,最重要的還是要讓飼料甘藷便於使用,「現在一個豬場都上萬隻豬,飼料甘藷一定要乾燥處理才能保存,飼料廠也才方便添加其他營養成分。」他對於農政單位積極提高糧食自給率給予肯定,也建議可以將休耕地活化種植甘藷,但也一再強調,必須要了解飼料業者的需求和相關作業,擬定配套措施,才能達到推廣的美意。
林俊臣強調,提升飼料的自給率雖然重要,不過農政單位還是要加強與相關業者的溝通,聽取各方意見,將來才能有效落實政策。
甘藷生產量並沒有隨著豬隻增加而上揚,因為進口飼料早已取代本土甘藷。圖片取自劉志偉〈國際糧食體制與台灣的糧食依賴:戰後台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〉
註1:資料來源─《臺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(第二編):近百年來糧政統計資料》
留言列表